山东:文化旅游扶贫照亮乡村振兴路
山东:文化旅游扶贫照亮乡村振兴路

首页 > 行业资讯

山东:文化旅游扶贫照亮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1-02-26

山一程,水一程,扶贫路上埋头行;风一更,雪一更,乡村文旅迎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充分发挥文化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精准施策聚焦扶贫效益,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强化扶贫人才培训、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结合部门行业职责和产业优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致力于做好文旅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好项目点石成金

独特的资源、新颖的思路、强有力的支持,是推动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在基层落地开花的3个关键因素。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纳入全省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库,推进项目建设。开展财政贷款贴息和股权投资工作,对项目库内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股权投资支持,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周边乡村和扶贫村的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聂家峪村以“村集体+合作社+公司”理念,探索实施“多股”互补资产收益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近几年,聂家峪村累计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64万元,用于樱桃冷棚、餐饮住宿、蔬菜暖棚、农家乐民宿改造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累计整合10多个部门的涉农资金1600余万元,重点扶持聂家峪村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建设。

聂家峪村通过财政资金整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帮助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致富、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通过项目实施,群众参与其中,增强了群众主人翁意识,极大激发了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聂家峪村乡村旅游已打造成集餐饮、住宿、农业采摘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红色研学产品、开创情景教育等多种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编制《中国梦·红嫂情》红色研学课程,获全国研学旅行课程特等奖。开展红色情景式教育,增强了党性教育和红色旅游的感染力、生动性和实效性。景区已拍摄《沂蒙》《沂蒙六姐妹》《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红色影视剧400多部,2000多名周边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等工作。截至目前,已接待各地党政干部200余万人次,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前来红色研学的中小学生达到60余万人次,有效地传承了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老手艺大有可为

就地取材扶贫理念,有助于在增加民众收入的同时,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近年来坚持推广非遗扶贫工坊经验,鼓励各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扩大工坊数量,提高工坊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抓紧培养扶贫带头人,持续带动当地贫困户参加扶贫培训。组织开展工坊产品的展示展销活动,鼓励互联网电商平台开展工坊产品的线上展示和销售,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对接市场,有效帮助工坊扩大销售,为贫困人群带来切实收入。

平度草编历史悠久,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属集体性传承。平度市新河镇是江北最大的草编工艺品加工出口基地,全镇有工艺品企业90多家,加工户6000多户,从业人员两万多人,2018年获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荣誉称号,帮助当地一半以上贫困户脱贫致富。新河镇政府注册“指间大象”商标,开启草编产品的高端品牌化运营之路,通过京东、淘宝、阿里巴巴、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助推,实现特色产品到品牌产业的完美跨越。

山东省级非遗——“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梅木坚持传承百年技艺,以科学理念创新发展。沿用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将古法榨油技艺融入现代高端花生油生产,同时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百项国家专利”背书,突显非遗技艺的“凤凰涅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新零售营销,2019年自主研发全国首个“粮油私人订制智慧系统”正式上线,形成“私人订制智慧系统+传统电商+新媒体电商+社群社区营销”四位一体营销矩阵。通过产业扶贫,成立合作社,和当地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直接带动农户2000余户,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

新戏曲加油鼓劲

文艺的力量是永恒的。好的艺术作品,能激发贫困山区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用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大农村现实题材艺术作品创作力度。把农村题材特别是扶贫题材艺术创作作为重点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和创作扶持,加大重点选题库扶贫题材作品比例,鼓励各级文艺单位创作推出更多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作品,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全省脱贫攻坚精神风貌。

“吕剧故乡”东营市利津县创作的吕剧《情满金河滩》,讲述了主人公林江涛在金河村吃百家饭长大,大学毕业后在外经商。后受到乡村振兴等形势感召,决定回村带领乡亲们致富,但是困难重重。开发金河滩面临项目风险,他自掏腰包做担保;项目推进要迁移墓地,遭到了最亲近的人的反对;滩区土地流转后资金不能到位,群众信任度下降;他想卖掉公司来周转资金,夫妻关系降至冰点;因为触动相关村民利益,被举报;项目初具规模,却遭遇龙卷风灾害……编剧张泽国说,他希望通过《情满金河滩》这部作品,首先是讲好利津县的新时代乡村故事,再者就是将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传递出去。

通过多年的项目申报和创排实践,打造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与百姓生活紧密结合的现实题材小戏精品已成为滨州基层剧团的共识。像吕剧小戏《三媳参会》《乡亲相亲》就分别聚焦敬老孝亲和精准扶贫主题;东路梆子小戏《谁迷糊》将目光投向扫黑除恶;渔鼓小戏中,既有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墙角》、也有关注留守妇女群体的《村里有个烂筐子》和生态环保主题的《老邪上任》。2016年至2020年,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红色基因等时代主题,滨州市策划开展了扶贫题材小戏小品采风创作与剧本征集等系列活动,为脱贫攻坚主题创作积累了丰厚滋养。


山东:文化旅游扶贫照亮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1-02-26

山一程,水一程,扶贫路上埋头行;风一更,雪一更,乡村文旅迎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充分发挥文化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精准施策聚焦扶贫效益,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强化扶贫人才培训、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结合部门行业职责和产业优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致力于做好文旅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好项目点石成金

独特的资源、新颖的思路、强有力的支持,是推动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在基层落地开花的3个关键因素。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纳入全省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库,推进项目建设。开展财政贷款贴息和股权投资工作,对项目库内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股权投资支持,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周边乡村和扶贫村的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聂家峪村以“村集体+合作社+公司”理念,探索实施“多股”互补资产收益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近几年,聂家峪村累计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64万元,用于樱桃冷棚、餐饮住宿、蔬菜暖棚、农家乐民宿改造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累计整合10多个部门的涉农资金1600余万元,重点扶持聂家峪村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建设。

聂家峪村通过财政资金整合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帮助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致富、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通过项目实施,群众参与其中,增强了群众主人翁意识,极大激发了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聂家峪村乡村旅游已打造成集餐饮、住宿、农业采摘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红色研学产品、开创情景教育等多种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编制《中国梦·红嫂情》红色研学课程,获全国研学旅行课程特等奖。开展红色情景式教育,增强了党性教育和红色旅游的感染力、生动性和实效性。景区已拍摄《沂蒙》《沂蒙六姐妹》《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红色影视剧400多部,2000多名周边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等工作。截至目前,已接待各地党政干部200余万人次,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前来红色研学的中小学生达到60余万人次,有效地传承了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老手艺大有可为

就地取材扶贫理念,有助于在增加民众收入的同时,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近年来坚持推广非遗扶贫工坊经验,鼓励各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扩大工坊数量,提高工坊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抓紧培养扶贫带头人,持续带动当地贫困户参加扶贫培训。组织开展工坊产品的展示展销活动,鼓励互联网电商平台开展工坊产品的线上展示和销售,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对接市场,有效帮助工坊扩大销售,为贫困人群带来切实收入。

平度草编历史悠久,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属集体性传承。平度市新河镇是江北最大的草编工艺品加工出口基地,全镇有工艺品企业90多家,加工户6000多户,从业人员两万多人,2018年获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荣誉称号,帮助当地一半以上贫困户脱贫致富。新河镇政府注册“指间大象”商标,开启草编产品的高端品牌化运营之路,通过京东、淘宝、阿里巴巴、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助推,实现特色产品到品牌产业的完美跨越。

山东省级非遗——“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梅木坚持传承百年技艺,以科学理念创新发展。沿用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将古法榨油技艺融入现代高端花生油生产,同时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百项国家专利”背书,突显非遗技艺的“凤凰涅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新零售营销,2019年自主研发全国首个“粮油私人订制智慧系统”正式上线,形成“私人订制智慧系统+传统电商+新媒体电商+社群社区营销”四位一体营销矩阵。通过产业扶贫,成立合作社,和当地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直接带动农户2000余户,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

新戏曲加油鼓劲

文艺的力量是永恒的。好的艺术作品,能激发贫困山区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用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大农村现实题材艺术作品创作力度。把农村题材特别是扶贫题材艺术创作作为重点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和创作扶持,加大重点选题库扶贫题材作品比例,鼓励各级文艺单位创作推出更多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作品,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全省脱贫攻坚精神风貌。

“吕剧故乡”东营市利津县创作的吕剧《情满金河滩》,讲述了主人公林江涛在金河村吃百家饭长大,大学毕业后在外经商。后受到乡村振兴等形势感召,决定回村带领乡亲们致富,但是困难重重。开发金河滩面临项目风险,他自掏腰包做担保;项目推进要迁移墓地,遭到了最亲近的人的反对;滩区土地流转后资金不能到位,群众信任度下降;他想卖掉公司来周转资金,夫妻关系降至冰点;因为触动相关村民利益,被举报;项目初具规模,却遭遇龙卷风灾害……编剧张泽国说,他希望通过《情满金河滩》这部作品,首先是讲好利津县的新时代乡村故事,再者就是将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传递出去。

通过多年的项目申报和创排实践,打造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与百姓生活紧密结合的现实题材小戏精品已成为滨州基层剧团的共识。像吕剧小戏《三媳参会》《乡亲相亲》就分别聚焦敬老孝亲和精准扶贫主题;东路梆子小戏《谁迷糊》将目光投向扫黑除恶;渔鼓小戏中,既有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墙角》、也有关注留守妇女群体的《村里有个烂筐子》和生态环保主题的《老邪上任》。2016年至2020年,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红色基因等时代主题,滨州市策划开展了扶贫题材小戏小品采风创作与剧本征集等系列活动,为脱贫攻坚主题创作积累了丰厚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