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时代非遗传承不再是“阵地战”
山东:新时代非遗传承不再是“阵地战”

首页 > 行业资讯

山东:新时代非遗传承不再是“阵地战”

发布时间:2021-02-24

阵地战,顾名思义是依托固有地形和场地进行作战。以往,包括山东在内的全国多地,推进非遗传承的主阵地是现有公共文化场馆或者作坊、工作室。近两年山东决定换个思路:让非遗项目、传承人“主动出击”“墙外开花”,通过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山东多个非遗项目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有力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项目走出展柜、迈向大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反响,有效助力了当地民众增收。

给孩子种下梦想

济南市商河县职业中专的刘岳超,爱上了鼓子秧歌。这项商河县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已进入当地中小学成为校本课程。2021年春节,刘岳超在家练习了一个假期。他盼望着,疫情阴霾散去时,他能再次和同学们一起,走上泉城展演舞台。

近年来,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实施“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先后公布56所“非遗传承人校园授课试点学校”,38个非遗项目进入课堂,参与学生近4万人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为提升非遗校本课程普及率,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市教育局建立随机抽查访谈双向联动机制,分别与传承人、学生进行座谈,了解教学学习情况。非遗传承人、学校在一年教学结束后,分别向两局汇报教学总结,把随访和年终总结作为教学成果考核的重要依据,年终举办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对成效好的学校和传承人给予表彰。这种考核激励方式,有力提高了学校和传承人积极性。各学校都积极建立非遗长期教学体系,开设校本课程,商河县组织专家、老艺人整理编写两种专门针对中小学的鼓子秧歌教材进行推广,全县12个镇(街)中小学全面开设鼓子秧歌校本课程。

作为“吕剧故乡”,东营市东营区一直高度重视吕剧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把吕剧艺术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家乡娃唱家乡戏——吕剧进课堂”活动。

东营区将传承吕剧艺术作为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利用音乐课、学校网站等有效载体将吕剧文化向学生传授。同时,定期举办吕剧唱腔比赛,使传承吕剧文化成为校园中的新时尚。东营区第二中学发挥地域、人才、师资优势,成立吕剧社团和吕剧乐队,吕剧传唱风靡校园,成为学校特色教学板块。牛庄镇中心小学每一名学生都能唱一段“家乡戏”,每个班级都能表演一段家乡戏,形成“人人爱吕剧,班班唱吕剧”的生动局面。

为乡亲点亮希望

非遗来自人民的生产生活,传承保护的土壤也在民间,而非“藏在深闺”。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说,今年山东非遗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更加紧密地融入现代生活。依托非遗项目相对集中的镇街,建立非遗展示展销基地;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创作生产与时代审美相符的非遗产品。

泰安肥城市是“中国佛桃之乡”“中国桃文化之乡”和“中国桃木雕刻之乡”。2006年“桃木雕刻民俗”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遗名录,2018年“肥城桃木雕刻技艺”被列入泰安市级非遗名录。近年来,肥城市把非遗助力扶贫作为推进文化精准扶贫重要抓手,尤其是桃木雕刻这一民间传统技艺,通过创新开发旅游商品方式,形成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为模式、“小规模、大群体”为特征的特色旅游商品集群产业,探索出一条以桃木雕刻传承带动贫困人员创业就业的新路子。

以桃木雕刻技艺为例,经过技能培训,有木工或技工基础的农户,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桃木雕刻毛坯、半成品、零部件。公司下订单、配发原材料,全程跟进技术指导,采购农户半成品后进行深加工。从原料采购、加工整理、专业配送到售后服务,建立一套实时监控、专人监管的科学管理架构。这种产业模式,既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又扩大就业、促进增收。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明确,“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发挥非遗优势,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培养带头人,推进非遗就业工坊设立,扩大工坊数量,提高工坊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总结非遗工坊的典型做法和优秀案例,帮助对接市场,举办展示展销活动,引入互联网电商平台。选取面广量大、有助于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遴选一批推动乡村振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传统工艺支柱项目,进行重点推广。

让文旅深度融合

2020年6月,已有15年历史的山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烟台市展开,期间举办山东非遗购物节及非遗产品直播带货,取得良好效果。《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规定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二为“非遗月”,集中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这在全国是首创,已连续举办6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刘朋鑫介绍,“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月”既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又搭建文化旅游深入融合的平台。很多非遗项目,本身有公共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的双重属性。

“十三五”时期,枣庄市以打造“全国非遗展演基地”为目标,在推动台儿庄古城建设上,高度注重非遗资源挖掘、传承与保护,让更多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例如,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有计划地在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庆日期间举办“非遗+旅游”融合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好客山东贺年会、古城大庙会”文化特色品牌,打造“中国第一大年”节庆品牌,“到最有年味的台儿庄古城过大年”已成枣庄市文化旅游新名片。

一产毛驴养殖,二产阿胶生产,三产旅游服务。通过一二三产的深度有机融合,聊城市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在扶贫攻坚道路上摸索出一条非遗保护、展示、应用与跨界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多年来,该企业坚持“游客变顾客、顾客变游客”理念,打造东阿阿胶滋补养生体验游,包括旅游观光、养生体验、中医药文化宣教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聚集区,先后建立中国阿胶博物馆、东阿阿胶城、东阿阿胶78号酒店等一批硬件设施。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是大势所趋。”付俊海说,未来山东将鼓励各地利用特色非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对非遗文创作品进行孵化提升,产出一批非遗旅游文创精品。


山东:新时代非遗传承不再是“阵地战”

发布时间:2021-02-24

阵地战,顾名思义是依托固有地形和场地进行作战。以往,包括山东在内的全国多地,推进非遗传承的主阵地是现有公共文化场馆或者作坊、工作室。近两年山东决定换个思路:让非遗项目、传承人“主动出击”“墙外开花”,通过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山东多个非遗项目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有力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项目走出展柜、迈向大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反响,有效助力了当地民众增收。

给孩子种下梦想

济南市商河县职业中专的刘岳超,爱上了鼓子秧歌。这项商河县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已进入当地中小学成为校本课程。2021年春节,刘岳超在家练习了一个假期。他盼望着,疫情阴霾散去时,他能再次和同学们一起,走上泉城展演舞台。

近年来,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实施“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先后公布56所“非遗传承人校园授课试点学校”,38个非遗项目进入课堂,参与学生近4万人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为提升非遗校本课程普及率,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市教育局建立随机抽查访谈双向联动机制,分别与传承人、学生进行座谈,了解教学学习情况。非遗传承人、学校在一年教学结束后,分别向两局汇报教学总结,把随访和年终总结作为教学成果考核的重要依据,年终举办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对成效好的学校和传承人给予表彰。这种考核激励方式,有力提高了学校和传承人积极性。各学校都积极建立非遗长期教学体系,开设校本课程,商河县组织专家、老艺人整理编写两种专门针对中小学的鼓子秧歌教材进行推广,全县12个镇(街)中小学全面开设鼓子秧歌校本课程。

作为“吕剧故乡”,东营市东营区一直高度重视吕剧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把吕剧艺术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家乡娃唱家乡戏——吕剧进课堂”活动。

东营区将传承吕剧艺术作为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利用音乐课、学校网站等有效载体将吕剧文化向学生传授。同时,定期举办吕剧唱腔比赛,使传承吕剧文化成为校园中的新时尚。东营区第二中学发挥地域、人才、师资优势,成立吕剧社团和吕剧乐队,吕剧传唱风靡校园,成为学校特色教学板块。牛庄镇中心小学每一名学生都能唱一段“家乡戏”,每个班级都能表演一段家乡戏,形成“人人爱吕剧,班班唱吕剧”的生动局面。

为乡亲点亮希望

非遗来自人民的生产生活,传承保护的土壤也在民间,而非“藏在深闺”。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说,今年山东非遗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更加紧密地融入现代生活。依托非遗项目相对集中的镇街,建立非遗展示展销基地;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创作生产与时代审美相符的非遗产品。

泰安肥城市是“中国佛桃之乡”“中国桃文化之乡”和“中国桃木雕刻之乡”。2006年“桃木雕刻民俗”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遗名录,2018年“肥城桃木雕刻技艺”被列入泰安市级非遗名录。近年来,肥城市把非遗助力扶贫作为推进文化精准扶贫重要抓手,尤其是桃木雕刻这一民间传统技艺,通过创新开发旅游商品方式,形成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为模式、“小规模、大群体”为特征的特色旅游商品集群产业,探索出一条以桃木雕刻传承带动贫困人员创业就业的新路子。

以桃木雕刻技艺为例,经过技能培训,有木工或技工基础的农户,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桃木雕刻毛坯、半成品、零部件。公司下订单、配发原材料,全程跟进技术指导,采购农户半成品后进行深加工。从原料采购、加工整理、专业配送到售后服务,建立一套实时监控、专人监管的科学管理架构。这种产业模式,既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又扩大就业、促进增收。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明确,“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发挥非遗优势,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培养带头人,推进非遗就业工坊设立,扩大工坊数量,提高工坊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总结非遗工坊的典型做法和优秀案例,帮助对接市场,举办展示展销活动,引入互联网电商平台。选取面广量大、有助于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遴选一批推动乡村振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传统工艺支柱项目,进行重点推广。

让文旅深度融合

2020年6月,已有15年历史的山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烟台市展开,期间举办山东非遗购物节及非遗产品直播带货,取得良好效果。《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规定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二为“非遗月”,集中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这在全国是首创,已连续举办6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刘朋鑫介绍,“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月”既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又搭建文化旅游深入融合的平台。很多非遗项目,本身有公共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的双重属性。

“十三五”时期,枣庄市以打造“全国非遗展演基地”为目标,在推动台儿庄古城建设上,高度注重非遗资源挖掘、传承与保护,让更多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例如,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有计划地在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庆日期间举办“非遗+旅游”融合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好客山东贺年会、古城大庙会”文化特色品牌,打造“中国第一大年”节庆品牌,“到最有年味的台儿庄古城过大年”已成枣庄市文化旅游新名片。

一产毛驴养殖,二产阿胶生产,三产旅游服务。通过一二三产的深度有机融合,聊城市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在扶贫攻坚道路上摸索出一条非遗保护、展示、应用与跨界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多年来,该企业坚持“游客变顾客、顾客变游客”理念,打造东阿阿胶滋补养生体验游,包括旅游观光、养生体验、中医药文化宣教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聚集区,先后建立中国阿胶博物馆、东阿阿胶城、东阿阿胶78号酒店等一批硬件设施。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是大势所趋。”付俊海说,未来山东将鼓励各地利用特色非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对非遗文创作品进行孵化提升,产出一批非遗旅游文创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