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出“好客山东”新天地 ——“十三五”时期山东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融出“好客山东”新天地 ——“十三五”时期山东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首页 > 行业资讯

融出“好客山东”新天地 ——“十三五”时期山东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发布时间:2021-02-03

“十三五”以来,山东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按照“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全省文化和旅游战线的不懈努力,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艺术精品创作迎来由‘高原’向‘高峰’的新跨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进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文旅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好客山东’美誉度日益扩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文化旅游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谈到全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山东省文物局局长王磊表示。

据王磊介绍,目前,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代表的艺术精品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全省全国文化先进县(先进单位)达到40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4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8个,居全国前列;各类博物馆达603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11处,均居全国第一位;世界遗产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3项,居全国第二位,“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全省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1200余家,其中5A级景区12家,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六位;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达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十三五’时期,我省围绕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创作规划、选题策划和扶持引导,成功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吕剧《大河开凌》、话剧《孔子》、京剧《奇袭白虎团》(复排)等一批精品剧目,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我省获得一项‘文华大奖’,两项‘群星奖’,创非主办省份最佳成绩。”王磊告诉记者,特别是民族歌剧《沂蒙山》,一经上演就受到各级领导、业界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被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舞台艺术的高峰之作、中国民族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复排京剧《奇袭白虎团》,被列为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活动全国两部重点演出剧目之一进京演出,受到广泛好评。美术创作成绩斐然,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我省荣获2金1银2铜的历史最高纪录,金奖数并列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山东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位居全国领先。5年来,全省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别达到154个、157个,建成数量居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6亿元,连续5年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予以扶持。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提前完成文化扶贫任务。为58个省财政困难县(沂蒙革命老区县)配发流动文化服务车,率先建成面向视障人群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平台——山东省盲人数字图书馆。持续开展冬春文化惠民季活动,其中,2018-2019冬春文化惠民季,全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5.3万余场次,惠及群众1696万人次。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2019年全省“戏曲进乡村”演出达9万余场。创新开展“百姓大舞台”“五个大家”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有效激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按照‘十三五’期间省考核办组织的全省城乡居民满意度考核结果,全省‘文化生活’满意度持续名列前茅。”王磊说。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歌猛进,走在全国前列。“自从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被列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后,我省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截至2019年底,山东3208个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达45.1万人,资产总计达到6872.8亿元,增长3.2%,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454.7亿元。”王磊表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以来,全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已竣工698个,连续举办四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成为全国开展范围最大、参与企业最多、平台模式最新的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受到文化和旅游部肯定。

“我省圆满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全省文物资源进一步厘清。文物考古成果丰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工作637项,调查线路近6400公里,考古发掘面积25.7万平方米。”王磊告诉记者,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在国家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我省共有93个县(市、区)入选,居全国第一位。重点文保项目进展顺利,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以及大运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扎实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开启新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连续举办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成为首批公布的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具有诸多优势。”王磊坦言,“十三五”时期,特别是机构改革以来,文化和旅游系统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实践探索,努力深化拓展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高标准编制了《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对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引。

“我省积极对接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精心组织编制系列专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推动文旅资源有效整合、科学利用。着力为文旅融合发展搭建平台,高水平举办2020旅游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创新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一十百千万’文旅嘉年华等活动,彰显山东文旅融合特色。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支撑,大力实施‘文化+’‘旅游+’,积极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等文化旅游业态,推动创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注重发挥大项目、大景区、大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文旅产业规模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涌现出尼山圣境、东方影都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王磊介绍,目前,全省有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6个,省级单位22个,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博物馆、遗址公园成为研学旅游的重要阵地。

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山东注重利用特色文旅资源,不断深化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齐鲁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省共派出72批960人次赴56个国家和地区的82个城市参加“欢乐春节”活动,涵盖演出、展览、庙会、广场巡游、非遗互动、讲座论坛等多种类型。实施孔子文化和旅游使者计划,在海外重点客源市场发展孔子旅游专家2900余名。圆满完成了“孔子家乡·好客山东”文化旅游推介会、“中国山东文化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文化交流任务,积极推进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连续在香港举办“京昆经典剧目导赏”活动。文化遗产走出去成效显著,举办文物境外展53个,展览文物总数1000多件(组),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山东突出“好客山东”品牌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以“好客山东”为总品牌,涵盖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16市文化旅游品牌以及旅游企业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服务品牌等品牌体系。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山东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开创‘十四五’发展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磊表示,下一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聚力打造全国文旅融合发展高地,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汇聚精品文物,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十三五”期间,山东博物馆围绕“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结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勇于担当、守正创新,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迈出了坚实脚步,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作出了应有贡献。

“与‘十二五’末相比,全省已注册各级各类各所有制博物馆从352家增长到603家,增长71%。全省一二三级博物馆从‘十二五’末的42家增长到127家,增长202%。在第四批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中,我省99家博物馆成功晋级。”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新晋级革命类博物馆数量6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类别多样、主体多元、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山东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业已形成。”王廷琦说。

随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收官,我省在全国总结大会上作典型发言。据悉,我省此次普查共登录文物286万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三位。王廷琦介绍,利用“一普”数据建设的全省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综合服务平台——“文物山东”上线运行,是全国建设最早、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可移动文物数据平台。“凝聚着普查工作5年心血的普查成果丛书《文物山东》《博物山东》出版发行,被国家文物局评价为全国第一套完全体现‘一普’成果、普查中水平最高的书籍。”王廷琦说。

据了解,“十三五”末,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531家,占博物馆总数的88%,比“十二五”末增长84%。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8千万人次,比“十二五”末增长33%。王廷琦表示:“免费开放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注意到,“十三五”期间,全省博物馆盘活馆藏资源,促进文物藏品共享交流,举办各类展览3万余个。“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级平台进行展示推广,社会反响热烈。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推动文物展览“走出去”,“十三五”期间举办文物境外展53个,展览文物总数一千多件(组),成为树立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展现山东形象的“金名片”。

“随着我省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的全面加强,文物保护技艺得以有序传承发展。”王廷琦透露,“十三五”期间,全省组织管理实施各类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08个,投入资金3.94亿元,涉及文物2万余件/套。“初步形成了以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为龙头,地方重点博物馆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层次鲜明、职能明确的文物保护修复网络体系,为山东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保驾护航。”王廷琦说。

此外,我省还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第四届“全省博物馆十大优秀社会教育活动案例”评选,在全省博物馆系统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指导全省博物馆踊跃开展“三下乡”活动,面向基层策划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展览和教育活动,将“三下乡”变成了“常下乡”“常在乡”。同时,培育形成了规模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成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科技赋能,拓展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我省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山东数字化博物馆”,完成2000余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实现馆藏珍贵文物的网上共享和展示,打造出汇集全省精品文物资源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疫情期间,全省120余家博物馆利用藏品数字化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直播、网络公开课等方式,提供优质的数字文物展览和服务。”王廷琦说。

文物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博物馆成为旅游新热点。“各地博物馆加强宣传推介、举办特色展览、开发文创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借助重要节庆和文化惠民消费季等重要活动,找准了博物馆和旅游发展的连接点。在‘2015—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研学旅行优秀课程及优秀线路’评比活动中,山东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共计4个案例获评。另有12家博物馆所研发课程入选‘省级优秀研学旅行课程’。”王廷琦表示,全省博物馆助力旅游发展的同时,文旅融合也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回眸2020,全省文旅融合发展创奇迹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融合发展,以积蓄产业动能、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疫情发生后,省文旅厅迅速制定全省住宿业、景区、公共场馆和机关事业单位防控手册,聚焦景区景点、旅行社、星级酒店、公共文化场馆、群众文化活动、商业演出、涉外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果断研究制定防控政策和应对措施,暂停运营和聚集性活动,妥善做好游客退票、行程变更、解释沟通和善后事宜,织密织牢疫情防护网。

与此同时,组织全省文艺工作者创作了《爱不隔离》《最美的逆行》等一批饱含深情、鼓舞士气的优秀艺术作品,向战“疫”英雄们致敬。创作各类抗疫主题文艺作品2.6 万件(幅),推出“战疫情/山东文艺工作者在行动”系列作品 49 期。

为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省文旅厅先后出台落实《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2000万元资金对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扶持、2000万元资金进行股权投资。提前向26家旅游企业拨付了2019年入境旅游奖励资金588.7万元。协调有关部门,对5900多家网吧减免宽带使用费7350万元。王磊坦言,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及“雪中送炭”式的金融支持,让许多文旅企业摆脱了困境,全省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及A级旅游景区如期恢复开放,星级饭店、旅行社、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基本恢复营业,重点文旅项目全面复工。

这一年,我省艺术精品创作迈入“井喷期”。歌剧《沂蒙山》推出了首演舞台版、巡演舞台版、音乐会版等不同版本,以适应不同场合演出需要,在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中,囊括了主角奖、配角奖和新人奖,是该奖项历史上唯一的大满贯。复排京剧《奇袭白虎团》,被列为抗美援朝 70 周年纪念活动全国两部重点演出剧目之一,进京演出 4 场。话剧《孔子》成功立上舞台。大型原创杂技剧《铁道英雄》成功首演。全省16部作品获得国家级扶持,15部作品入选国家展演展示平台,总数同比增长35%。其中,11部作品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名列全国前茅。

这一年,我省深入开展文化旅游惠民工程,组织开展了大家创、大家唱、大家演、大家拍、大家评“五个大家”系列活动,以及艺术进景区、艺术普及进机关等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推进“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活动,全年共演出约9万场,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开展“蓓蕾艺术工作站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暖阳春苗”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文润心田——学雷锋文化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对福利院儿童、乡村社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特定群体开展常态化文化志愿服务。推动国有景区实施门票减免优惠,81家国有景区大幅降低门票价格,青岛12家国有景区面向国内外游客免费开放,既整合了旅游资源形成合力,又优惠让利于民。

这一年,我省高水平举办了“2020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本次大会是近十几年来,我省举办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旅游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创新举办开幕式及宣传推介、工作会议、“一十百千万”文旅嘉年华,以及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山东文化旅游产品推介会、泰山设计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推介会、2020中国沿黄文旅产业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重磅推出山东文化旅游发展“九大举措”和“五个聚力”工作要求,极大地提振了信心,促进了文化和旅游消费,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在山东省文旅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一年,我省还创新举办了“第四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省、市、县三级发放使用惠民消费券1.5亿元,直接带动消费9.84亿元,间接带动消费115亿元。策划开展了“乐游齐鲁、乐赏齐鲁、乐享齐鲁、乐购齐鲁、乐活齐鲁、乐智齐鲁”六大系列8793项主题活动,全省累计参与群众达2.5亿人次。开展了“山东人游山东”“好客山东游品荟”“六个一百自驾游行动”“冬游齐鲁·好客山东惠民季”等活动,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市场。济南、青岛两市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烟台、淄博两市入选第一批试点城市,试点示范城市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这一年,我省大力实施精品旅游景区建设行动,对申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16家景区进行景观质量评审,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临沂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新晋为国家5A级景区。推动提升旅游度假区品质,日照山海天新晋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威海好运角、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进度。

这一年,我省紧密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及大运河、长城、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开展资源调查,认真谋划推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我省被列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5个重点省份之一。着力加强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统筹运河8段河道和15个遗产点的保护利用。扎实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鲁国故城、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这一年,我省制定了《山东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和“2020年山东省黄河非遗行动计划”,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举行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会议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活动。评选认定了第三批20个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目前共认定60个。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和山东非遗购物节。

还是在这一年,我省以“好客山东”品牌为统领,以东方圣地、仙境海岸等“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为主干,以“好客山东 泉城济南”等16市城市品牌为支撑,以台儿庄古城、青岛海景花园酒店等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为基础,完善“好客山东”品牌体系。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回首2020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我们共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曲折,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过往的时光,我们把它视作一条新的起跑线,站在崭新的赛道上,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干劲拥抱未来。”王磊说。

蓄力2021,打造优质文旅产品,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省文旅厅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线,努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王磊表示,为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浓厚氛围,我省将坚持统筹谋划、精心组织、上下联动,高水平举办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策划艺术创作展演、群众文化活动、美术展览、非遗展陈、红色旅游、革命文化主题展等板块,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八个100同庆建党百年”活动。组织建党100周年山东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全国巡演。办好第四届中国歌剧节、2021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年会,创新开展山东省“红色文化主题月”。

“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储备一批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举办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对接会,吸引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运营,打造一批高端文旅‘新地标’。选择部分重要点段,拓展丰富数字资源,建设山东省齐长城、大运河、黄河数字化展示平台,构建长城、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张图’。”在省文旅厅的新年工作安排中,还将深入挖掘齐长城、大运河、黄河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推出一批科研成果。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庆日和各类展会、博览会平台,加强以长城、大运河、黄河题材为主题的各类作品创作生产,讲好长城、大运河、黄河故事。

此外,精心筹备开好2021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办好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争取有新亮点、新特色、新突破;积极参与2021年海外线上“欢乐春节”,推动争创“东亚文化之都”,承办好2021卢森堡·中国山东文旅年、日本·中国山东文化月、中国艺术节山东文旅周等活动,都被列入了今年的工作重点。

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孙树娥看来,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复苏发展仍然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他说:“省文旅厅将继续抓好旅游景区、剧院等演出场所、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文化和旅游领域疫情防控,管好国内文化和旅游活动、管住跨境文化和旅游交流,坚决防止疫情通过文旅活动传播扩散。推动助企纾困各项普惠性政策落实落地,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生产经营秩序有序恢复。”

今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省文旅厅将编制出台我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及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物事业、非遗保护、科技创新等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规划。

据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国琳介绍,我省还将强化艺术人才培养,设立第二批“山东戏曲名家工作室”,着力推动艺术传承发展。“组织第五届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选,加强入选项目跟踪指导,打造艺术实践平台。探索联合创作、集体创作发展路子,组织山东剧作家文艺创作恳谈暨中青年剧作家作品研讨会。与省作协开展深度合作,发现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编剧,储备一批优质剧本。”她表示。

“新的一年,省文旅厅还将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实施焦家遗址、岗上遗址、城子崖遗址等主动性考古项目,完善我省史前文化谱系,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做好东平湖、威海湾、庙岛群岛等水下考古项目,公布首批水下文物保护区,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投入使用。”王廷琦表示,今年还要完成大运河、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工程文物资源调查,开展“考古中国”课题研究。推动各地建立考古档案,加强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建设。强化考古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考古专业素质能力。

据了解,2021年,全省将着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成立一批非遗研究基地,评选一批非遗旅游景区,启动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新创建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文化名村、名镇评选。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非遗就业工坊建设。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开展非遗旅游主题线路、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评选。

“同时,全省文旅系统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组织开展2021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举办山东省非遗精品展、山东非遗购物节等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说。

在谈及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事宜时,省文旅厅副厅长张鲲坦言,我省将按照“打造高端文旅新地标”“建设标志性重大项目”的要求,紧密对接“十四五”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重大文化工程,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标杆企业。“组织‘知名文旅企业家山东行’‘好客山东文旅项目云招商’等活动,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实施一批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项目等省级重点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集群领军企业。”张鲲说。

记者注意到,全省将持续激发文化和旅游的消费潜力,创新提升第五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打造永不落幕的消费季。开展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申报工作,集中培育打造一批示范带动效应强的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组织开展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创建工作。推进“好客山东”文化旅游主题信用卡发行,加强与中国银联及商业银行的沟通协调,迅速扩大发卡量,推出更多消费惠民措施。

“省文旅厅将加强交流网络的建设,密切与首尔、东京、曼谷等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等机构合作,提升与友好省州、友好城市间的合作水平。加强与海外孔子学院合作,编辑出版山东国际游学教材读物。推动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揭牌运营,举办“塞尔维亚·中国文化月”活动,优选完善海外合作渠道商体系。”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春生强调,我省还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协调推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持续推动齐鲁优质文旅资源走出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一年,我们仍将上下同心,千淘万漉,锲而不舍,突围破局,勇当标杆,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书写属于‘诗和远方’的点睛之笔,不负时代,一展芳华。”王磊说。


融出“好客山东”新天地 ——“十三五”时期山东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发布时间:2021-02-03

“十三五”以来,山东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按照“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全省文化和旅游战线的不懈努力,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艺术精品创作迎来由‘高原’向‘高峰’的新跨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进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文旅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好客山东’美誉度日益扩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文化旅游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谈到全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山东省文物局局长王磊表示。

据王磊介绍,目前,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代表的艺术精品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全省全国文化先进县(先进单位)达到40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4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8个,居全国前列;各类博物馆达603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11处,均居全国第一位;世界遗产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3项,居全国第二位,“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全省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1200余家,其中5A级景区12家,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六位;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达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十三五’时期,我省围绕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创作规划、选题策划和扶持引导,成功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吕剧《大河开凌》、话剧《孔子》、京剧《奇袭白虎团》(复排)等一批精品剧目,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我省获得一项‘文华大奖’,两项‘群星奖’,创非主办省份最佳成绩。”王磊告诉记者,特别是民族歌剧《沂蒙山》,一经上演就受到各级领导、业界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被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舞台艺术的高峰之作、中国民族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复排京剧《奇袭白虎团》,被列为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活动全国两部重点演出剧目之一进京演出,受到广泛好评。美术创作成绩斐然,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我省荣获2金1银2铜的历史最高纪录,金奖数并列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山东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位居全国领先。5年来,全省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别达到154个、157个,建成数量居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6亿元,连续5年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予以扶持。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提前完成文化扶贫任务。为58个省财政困难县(沂蒙革命老区县)配发流动文化服务车,率先建成面向视障人群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平台——山东省盲人数字图书馆。持续开展冬春文化惠民季活动,其中,2018-2019冬春文化惠民季,全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5.3万余场次,惠及群众1696万人次。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2019年全省“戏曲进乡村”演出达9万余场。创新开展“百姓大舞台”“五个大家”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有效激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按照‘十三五’期间省考核办组织的全省城乡居民满意度考核结果,全省‘文化生活’满意度持续名列前茅。”王磊说。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歌猛进,走在全国前列。“自从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被列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后,我省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截至2019年底,山东3208个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达45.1万人,资产总计达到6872.8亿元,增长3.2%,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454.7亿元。”王磊表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以来,全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已竣工698个,连续举办四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成为全国开展范围最大、参与企业最多、平台模式最新的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受到文化和旅游部肯定。

“我省圆满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全省文物资源进一步厘清。文物考古成果丰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工作637项,调查线路近6400公里,考古发掘面积25.7万平方米。”王磊告诉记者,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在国家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我省共有93个县(市、区)入选,居全国第一位。重点文保项目进展顺利,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以及大运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扎实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开启新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连续举办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成为首批公布的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具有诸多优势。”王磊坦言,“十三五”时期,特别是机构改革以来,文化和旅游系统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实践探索,努力深化拓展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高标准编制了《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对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引。

“我省积极对接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精心组织编制系列专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推动文旅资源有效整合、科学利用。着力为文旅融合发展搭建平台,高水平举办2020旅游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创新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一十百千万’文旅嘉年华等活动,彰显山东文旅融合特色。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支撑,大力实施‘文化+’‘旅游+’,积极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等文化旅游业态,推动创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注重发挥大项目、大景区、大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文旅产业规模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涌现出尼山圣境、东方影都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王磊介绍,目前,全省有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6个,省级单位22个,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博物馆、遗址公园成为研学旅游的重要阵地。

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山东注重利用特色文旅资源,不断深化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齐鲁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省共派出72批960人次赴56个国家和地区的82个城市参加“欢乐春节”活动,涵盖演出、展览、庙会、广场巡游、非遗互动、讲座论坛等多种类型。实施孔子文化和旅游使者计划,在海外重点客源市场发展孔子旅游专家2900余名。圆满完成了“孔子家乡·好客山东”文化旅游推介会、“中国山东文化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文化交流任务,积极推进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连续在香港举办“京昆经典剧目导赏”活动。文化遗产走出去成效显著,举办文物境外展53个,展览文物总数1000多件(组),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山东突出“好客山东”品牌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以“好客山东”为总品牌,涵盖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16市文化旅游品牌以及旅游企业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服务品牌等品牌体系。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山东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开创‘十四五’发展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磊表示,下一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聚力打造全国文旅融合发展高地,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汇聚精品文物,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十三五”期间,山东博物馆围绕“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结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勇于担当、守正创新,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迈出了坚实脚步,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作出了应有贡献。

“与‘十二五’末相比,全省已注册各级各类各所有制博物馆从352家增长到603家,增长71%。全省一二三级博物馆从‘十二五’末的42家增长到127家,增长202%。在第四批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中,我省99家博物馆成功晋级。”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新晋级革命类博物馆数量6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类别多样、主体多元、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山东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业已形成。”王廷琦说。

随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收官,我省在全国总结大会上作典型发言。据悉,我省此次普查共登录文物286万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三位。王廷琦介绍,利用“一普”数据建设的全省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综合服务平台——“文物山东”上线运行,是全国建设最早、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可移动文物数据平台。“凝聚着普查工作5年心血的普查成果丛书《文物山东》《博物山东》出版发行,被国家文物局评价为全国第一套完全体现‘一普’成果、普查中水平最高的书籍。”王廷琦说。

据了解,“十三五”末,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531家,占博物馆总数的88%,比“十二五”末增长84%。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8千万人次,比“十二五”末增长33%。王廷琦表示:“免费开放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注意到,“十三五”期间,全省博物馆盘活馆藏资源,促进文物藏品共享交流,举办各类展览3万余个。“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级平台进行展示推广,社会反响热烈。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推动文物展览“走出去”,“十三五”期间举办文物境外展53个,展览文物总数一千多件(组),成为树立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展现山东形象的“金名片”。

“随着我省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的全面加强,文物保护技艺得以有序传承发展。”王廷琦透露,“十三五”期间,全省组织管理实施各类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208个,投入资金3.94亿元,涉及文物2万余件/套。“初步形成了以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为龙头,地方重点博物馆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层次鲜明、职能明确的文物保护修复网络体系,为山东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保驾护航。”王廷琦说。

此外,我省还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第四届“全省博物馆十大优秀社会教育活动案例”评选,在全省博物馆系统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指导全省博物馆踊跃开展“三下乡”活动,面向基层策划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展览和教育活动,将“三下乡”变成了“常下乡”“常在乡”。同时,培育形成了规模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成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科技赋能,拓展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我省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山东数字化博物馆”,完成2000余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实现馆藏珍贵文物的网上共享和展示,打造出汇集全省精品文物资源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疫情期间,全省120余家博物馆利用藏品数字化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直播、网络公开课等方式,提供优质的数字文物展览和服务。”王廷琦说。

文物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博物馆成为旅游新热点。“各地博物馆加强宣传推介、举办特色展览、开发文创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借助重要节庆和文化惠民消费季等重要活动,找准了博物馆和旅游发展的连接点。在‘2015—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研学旅行优秀课程及优秀线路’评比活动中,山东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共计4个案例获评。另有12家博物馆所研发课程入选‘省级优秀研学旅行课程’。”王廷琦表示,全省博物馆助力旅游发展的同时,文旅融合也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回眸2020,全省文旅融合发展创奇迹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融合发展,以积蓄产业动能、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疫情发生后,省文旅厅迅速制定全省住宿业、景区、公共场馆和机关事业单位防控手册,聚焦景区景点、旅行社、星级酒店、公共文化场馆、群众文化活动、商业演出、涉外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果断研究制定防控政策和应对措施,暂停运营和聚集性活动,妥善做好游客退票、行程变更、解释沟通和善后事宜,织密织牢疫情防护网。

与此同时,组织全省文艺工作者创作了《爱不隔离》《最美的逆行》等一批饱含深情、鼓舞士气的优秀艺术作品,向战“疫”英雄们致敬。创作各类抗疫主题文艺作品2.6 万件(幅),推出“战疫情/山东文艺工作者在行动”系列作品 49 期。

为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省文旅厅先后出台落实《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2000万元资金对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扶持、2000万元资金进行股权投资。提前向26家旅游企业拨付了2019年入境旅游奖励资金588.7万元。协调有关部门,对5900多家网吧减免宽带使用费7350万元。王磊坦言,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及“雪中送炭”式的金融支持,让许多文旅企业摆脱了困境,全省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及A级旅游景区如期恢复开放,星级饭店、旅行社、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基本恢复营业,重点文旅项目全面复工。

这一年,我省艺术精品创作迈入“井喷期”。歌剧《沂蒙山》推出了首演舞台版、巡演舞台版、音乐会版等不同版本,以适应不同场合演出需要,在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中,囊括了主角奖、配角奖和新人奖,是该奖项历史上唯一的大满贯。复排京剧《奇袭白虎团》,被列为抗美援朝 70 周年纪念活动全国两部重点演出剧目之一,进京演出 4 场。话剧《孔子》成功立上舞台。大型原创杂技剧《铁道英雄》成功首演。全省16部作品获得国家级扶持,15部作品入选国家展演展示平台,总数同比增长35%。其中,11部作品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名列全国前茅。

这一年,我省深入开展文化旅游惠民工程,组织开展了大家创、大家唱、大家演、大家拍、大家评“五个大家”系列活动,以及艺术进景区、艺术普及进机关等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推进“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活动,全年共演出约9万场,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开展“蓓蕾艺术工作站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暖阳春苗”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文润心田——学雷锋文化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对福利院儿童、乡村社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特定群体开展常态化文化志愿服务。推动国有景区实施门票减免优惠,81家国有景区大幅降低门票价格,青岛12家国有景区面向国内外游客免费开放,既整合了旅游资源形成合力,又优惠让利于民。

这一年,我省高水平举办了“2020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本次大会是近十几年来,我省举办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旅游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创新举办开幕式及宣传推介、工作会议、“一十百千万”文旅嘉年华,以及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山东文化旅游产品推介会、泰山设计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推介会、2020中国沿黄文旅产业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重磅推出山东文化旅游发展“九大举措”和“五个聚力”工作要求,极大地提振了信心,促进了文化和旅游消费,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在山东省文旅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一年,我省还创新举办了“第四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省、市、县三级发放使用惠民消费券1.5亿元,直接带动消费9.84亿元,间接带动消费115亿元。策划开展了“乐游齐鲁、乐赏齐鲁、乐享齐鲁、乐购齐鲁、乐活齐鲁、乐智齐鲁”六大系列8793项主题活动,全省累计参与群众达2.5亿人次。开展了“山东人游山东”“好客山东游品荟”“六个一百自驾游行动”“冬游齐鲁·好客山东惠民季”等活动,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市场。济南、青岛两市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烟台、淄博两市入选第一批试点城市,试点示范城市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这一年,我省大力实施精品旅游景区建设行动,对申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16家景区进行景观质量评审,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临沂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新晋为国家5A级景区。推动提升旅游度假区品质,日照山海天新晋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威海好运角、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进度。

这一年,我省紧密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及大运河、长城、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开展资源调查,认真谋划推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我省被列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5个重点省份之一。着力加强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统筹运河8段河道和15个遗产点的保护利用。扎实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鲁国故城、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这一年,我省制定了《山东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和“2020年山东省黄河非遗行动计划”,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举行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会议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活动。评选认定了第三批20个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目前共认定60个。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和山东非遗购物节。

还是在这一年,我省以“好客山东”品牌为统领,以东方圣地、仙境海岸等“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为主干,以“好客山东 泉城济南”等16市城市品牌为支撑,以台儿庄古城、青岛海景花园酒店等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为基础,完善“好客山东”品牌体系。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回首2020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我们共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曲折,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过往的时光,我们把它视作一条新的起跑线,站在崭新的赛道上,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干劲拥抱未来。”王磊说。

蓄力2021,打造优质文旅产品,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省文旅厅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线,努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王磊表示,为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浓厚氛围,我省将坚持统筹谋划、精心组织、上下联动,高水平举办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策划艺术创作展演、群众文化活动、美术展览、非遗展陈、红色旅游、革命文化主题展等板块,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八个100同庆建党百年”活动。组织建党100周年山东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全国巡演。办好第四届中国歌剧节、2021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年会,创新开展山东省“红色文化主题月”。

“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储备一批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举办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对接会,吸引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运营,打造一批高端文旅‘新地标’。选择部分重要点段,拓展丰富数字资源,建设山东省齐长城、大运河、黄河数字化展示平台,构建长城、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张图’。”在省文旅厅的新年工作安排中,还将深入挖掘齐长城、大运河、黄河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推出一批科研成果。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庆日和各类展会、博览会平台,加强以长城、大运河、黄河题材为主题的各类作品创作生产,讲好长城、大运河、黄河故事。

此外,精心筹备开好2021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办好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争取有新亮点、新特色、新突破;积极参与2021年海外线上“欢乐春节”,推动争创“东亚文化之都”,承办好2021卢森堡·中国山东文旅年、日本·中国山东文化月、中国艺术节山东文旅周等活动,都被列入了今年的工作重点。

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孙树娥看来,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复苏发展仍然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他说:“省文旅厅将继续抓好旅游景区、剧院等演出场所、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文化和旅游领域疫情防控,管好国内文化和旅游活动、管住跨境文化和旅游交流,坚决防止疫情通过文旅活动传播扩散。推动助企纾困各项普惠性政策落实落地,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生产经营秩序有序恢复。”

今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省文旅厅将编制出台我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及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物事业、非遗保护、科技创新等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规划。

据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国琳介绍,我省还将强化艺术人才培养,设立第二批“山东戏曲名家工作室”,着力推动艺术传承发展。“组织第五届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选,加强入选项目跟踪指导,打造艺术实践平台。探索联合创作、集体创作发展路子,组织山东剧作家文艺创作恳谈暨中青年剧作家作品研讨会。与省作协开展深度合作,发现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编剧,储备一批优质剧本。”她表示。

“新的一年,省文旅厅还将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实施焦家遗址、岗上遗址、城子崖遗址等主动性考古项目,完善我省史前文化谱系,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做好东平湖、威海湾、庙岛群岛等水下考古项目,公布首批水下文物保护区,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投入使用。”王廷琦表示,今年还要完成大运河、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工程文物资源调查,开展“考古中国”课题研究。推动各地建立考古档案,加强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建设。强化考古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考古专业素质能力。

据了解,2021年,全省将着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成立一批非遗研究基地,评选一批非遗旅游景区,启动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新创建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文化名村、名镇评选。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非遗就业工坊建设。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开展非遗旅游主题线路、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评选。

“同时,全省文旅系统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组织开展2021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举办山东省非遗精品展、山东非遗购物节等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说。

在谈及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事宜时,省文旅厅副厅长张鲲坦言,我省将按照“打造高端文旅新地标”“建设标志性重大项目”的要求,紧密对接“十四五”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重大文化工程,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标杆企业。“组织‘知名文旅企业家山东行’‘好客山东文旅项目云招商’等活动,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实施一批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项目等省级重点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集群领军企业。”张鲲说。

记者注意到,全省将持续激发文化和旅游的消费潜力,创新提升第五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打造永不落幕的消费季。开展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申报工作,集中培育打造一批示范带动效应强的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组织开展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创建工作。推进“好客山东”文化旅游主题信用卡发行,加强与中国银联及商业银行的沟通协调,迅速扩大发卡量,推出更多消费惠民措施。

“省文旅厅将加强交流网络的建设,密切与首尔、东京、曼谷等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等机构合作,提升与友好省州、友好城市间的合作水平。加强与海外孔子学院合作,编辑出版山东国际游学教材读物。推动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揭牌运营,举办“塞尔维亚·中国文化月”活动,优选完善海外合作渠道商体系。”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春生强调,我省还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协调推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持续推动齐鲁优质文旅资源走出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一年,我们仍将上下同心,千淘万漉,锲而不舍,突围破局,勇当标杆,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书写属于‘诗和远方’的点睛之笔,不负时代,一展芳华。”王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