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
山东: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

首页 > 行业资讯

山东: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11-06

640.jpg

11月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负责同志等介绍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情况。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我省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请问我们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

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省文化和旅游厅始终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作为重点,大力推进。截至目前,全省68500多个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654个省扶贫重点村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提前完成了文化扶贫任务。依托这些场所,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创新,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主要有“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数字服务。指导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文化云、数字图书馆、共享工程等平台,相继策划推出各类线上文化活动,免费为广大群众提供包括电子书、慕课、线上展厅、文娱节目、线上培训等海量在线数字文化资源。在今年疫情防控条件下,线上数字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深受群众欢迎。比如“阅读•与爱同行”第十五届全省读书朗诵大赛,首次采用在“山东公共文化云”线上平台举办的形式,覆盖全省16市,参赛选手2万多人。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为提高广大群众参与度,积极搭建“五个大家”群众文化活动平台。今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在全省开展了“大家创”“大家唱”“大家演”“大家拍”“大家评”系列活动。作为“大家创”板块的首届山东省公共文化机构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正在举办之中。作为“大家演”板块的山东艺术进景区系列活动于7月25日在济南九如山景区启动,带动了全省艺术展演进景区活动。作为“大家唱”板块的山东省群众合唱展演活动,以“亲近黄河 情系齐鲁”为主题,自7月份启动以来,线上线下共举办展演活动150余场,参与队伍180多支,受众近80万人次。

三是强化公益展演。我省积极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免费服务群众,“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走在全国前列。今年制定下发了省级政府购买公益演出服务的通知,认真组织开展文艺院团下乡演出。今年投入资金650万元,计划购买省直院团下乡演出325场(去年为300场)。截至10月底,全省各级完成戏曲进乡村演出50000余场。

四是强化文旅融合。在“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统领下,突出“山东乡村更好客”主题,策划培育十大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推出乡村旅游9大新体验、12个微旅行目的地和32家网红打卡民宿,助推假日乡村旅游市场。据统计,去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达5.4亿多人次,实现旅游消费2700亿元。截至目前,全省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达到3500余个,继去年我省10个乡村进入首批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后,今年又有24个乡村被评为第二届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位居全国前列。我省旅游扶贫先后探索出“临沂模式”“枣庄模式”“中郝峪模式”等地方旅游扶贫模式,有8个旅游扶贫村纳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新闻发布中,我省临沂市兰陵县压油沟村、威海市西山后村等5个地方榜上有名,居全国首位。

刚刚在济南闭幕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请问,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

近几年,我省的非遗保护不断发力,形成了非遗保护的“山东模式”。在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同时,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主要有“四个一批”:

一是出台了一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扶贫办出台了《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在全省评选了60个“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打造了10个非遗保护特色村。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20多万个,直接从业人员390余万人。同时依托中国非遗博览会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指导各地面向乡村策划、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

二是拓展了一批乡村非遗新型业态。全省各地非遗人积极开展“互联网+非遗扶贫”研究和探索,推动非遗类项目成为创客空间、创新工场、智慧小企业等创业的重点对象和优质资源,培育了一批乡村文化新型业态。如菏泽市召开“连接·为乡村”电商大会,即墨市打造“农村电商示范小镇”等,拉动了非遗消费,扩大了乡村文化影响力。

三是培育了一批乡村非遗特色产业品牌。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整合资源、挖掘特色、强化推介,使全省涌现出东阿阿胶、玉堂酱菜、周村烧饼、德州扒鸡等一批重点非遗企业,带动形成了一批乡村非遗创新产品。一些乡村非遗类企业还瞄准海外市场出口创汇,如临沭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临沭柳编项目,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自营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该县草柳编出口占全省柳编出口的48%,占全国柳编出口的26%。

四是培养了一批乡村非遗带动脱贫领军人才。在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全省各地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如临沂市卞成飞依托费县手绣非遗项目,建成非遗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带动了300余名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就业脱贫,入选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我省还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共举办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50余期,培训学员2600多人,其中通过研培实现创新创业的有930多人,推出非遗创新产品4600多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9700多人。

山东: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11-06

640.jpg

11月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负责同志等介绍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情况。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我省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请问我们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

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省文化和旅游厅始终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作为重点,大力推进。截至目前,全省68500多个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654个省扶贫重点村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提前完成了文化扶贫任务。依托这些场所,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创新,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主要有“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数字服务。指导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文化云、数字图书馆、共享工程等平台,相继策划推出各类线上文化活动,免费为广大群众提供包括电子书、慕课、线上展厅、文娱节目、线上培训等海量在线数字文化资源。在今年疫情防控条件下,线上数字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深受群众欢迎。比如“阅读•与爱同行”第十五届全省读书朗诵大赛,首次采用在“山东公共文化云”线上平台举办的形式,覆盖全省16市,参赛选手2万多人。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为提高广大群众参与度,积极搭建“五个大家”群众文化活动平台。今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在全省开展了“大家创”“大家唱”“大家演”“大家拍”“大家评”系列活动。作为“大家创”板块的首届山东省公共文化机构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正在举办之中。作为“大家演”板块的山东艺术进景区系列活动于7月25日在济南九如山景区启动,带动了全省艺术展演进景区活动。作为“大家唱”板块的山东省群众合唱展演活动,以“亲近黄河 情系齐鲁”为主题,自7月份启动以来,线上线下共举办展演活动150余场,参与队伍180多支,受众近80万人次。

三是强化公益展演。我省积极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免费服务群众,“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走在全国前列。今年制定下发了省级政府购买公益演出服务的通知,认真组织开展文艺院团下乡演出。今年投入资金650万元,计划购买省直院团下乡演出325场(去年为300场)。截至10月底,全省各级完成戏曲进乡村演出50000余场。

四是强化文旅融合。在“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统领下,突出“山东乡村更好客”主题,策划培育十大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推出乡村旅游9大新体验、12个微旅行目的地和32家网红打卡民宿,助推假日乡村旅游市场。据统计,去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达5.4亿多人次,实现旅游消费2700亿元。截至目前,全省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达到3500余个,继去年我省10个乡村进入首批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后,今年又有24个乡村被评为第二届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位居全国前列。我省旅游扶贫先后探索出“临沂模式”“枣庄模式”“中郝峪模式”等地方旅游扶贫模式,有8个旅游扶贫村纳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新闻发布中,我省临沂市兰陵县压油沟村、威海市西山后村等5个地方榜上有名,居全国首位。

刚刚在济南闭幕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请问,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

近几年,我省的非遗保护不断发力,形成了非遗保护的“山东模式”。在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同时,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主要有“四个一批”:

一是出台了一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扶贫办出台了《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在全省评选了60个“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打造了10个非遗保护特色村。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20多万个,直接从业人员390余万人。同时依托中国非遗博览会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指导各地面向乡村策划、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

二是拓展了一批乡村非遗新型业态。全省各地非遗人积极开展“互联网+非遗扶贫”研究和探索,推动非遗类项目成为创客空间、创新工场、智慧小企业等创业的重点对象和优质资源,培育了一批乡村文化新型业态。如菏泽市召开“连接·为乡村”电商大会,即墨市打造“农村电商示范小镇”等,拉动了非遗消费,扩大了乡村文化影响力。

三是培育了一批乡村非遗特色产业品牌。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整合资源、挖掘特色、强化推介,使全省涌现出东阿阿胶、玉堂酱菜、周村烧饼、德州扒鸡等一批重点非遗企业,带动形成了一批乡村非遗创新产品。一些乡村非遗类企业还瞄准海外市场出口创汇,如临沭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临沭柳编项目,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自营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该县草柳编出口占全省柳编出口的48%,占全国柳编出口的26%。

四是培养了一批乡村非遗带动脱贫领军人才。在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全省各地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如临沂市卞成飞依托费县手绣非遗项目,建成非遗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带动了300余名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就业脱贫,入选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我省还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共举办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50余期,培训学员2600多人,其中通过研培实现创新创业的有930多人,推出非遗创新产品4600多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97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