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让乡亲们都成为“文化服务品鉴师”
山东:让乡亲们都成为“文化服务品鉴师”

首页 > 行业资讯

山东:让乡亲们都成为“文化服务品鉴师”

发布时间:2021-05-17

66岁的退休体育教师杨丰年,如今一周要去济南市图书馆两三次,给自己借书,也给小孙子借书。他说:“我们这样年龄的人,非常珍惜宝贵的看书机会。更何况,现在的图书馆这么舒适,仿佛一切都围绕读者需求来建。”

一切工作围绕群众需求,正是近些年山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神器”。从服务原则精准化,到服务内容现代化,再到服务方式规范化,山东各地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聚力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有意识地将全省超一亿乡亲培养成“文化服务品鉴师”。

以人为本不仅是口号

山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非没有走过弯路,过去,因为理念陈旧等原因,部分地市、县(区)的文化服务尽管年年开展,但普遍存在吸引力不强、供给一刀切等问题,影响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最近5年是山东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推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5年。聚焦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经过系统调查研究,决定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说,从方案策划到内容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得考虑群众的切身感受。

5月9日傍晚,威海荣成市大鱼岛村,数十位老人和孩子聚在一起,正在练习渔家大鼓。不远处的海面,是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海上田野”。村中几位曾经“叱咤海上”的老船长告诉记者,真高兴看到渔家大鼓重新在村中传承,这对保持和发扬渔家的拼搏精神有好处。

渔家大鼓在大鱼岛再次出现,离不开威海的文化公益创投项目。2019年起,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针对基层文化阵地不活跃的现实问题,探索开展文化公益创投项目。财政出少量资金,遴选社会组织,后者到乡村调研,结合乡亲需求和社会组织特长,开展“一对一”活动辅导。辅导内容既包括书画培训等传统项目,也有非遗技能拓展等新兴业态。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公共服务研究人员郭剑雄说,文化公益创投的本质是坚持品质发展、开放发展,将传统的下乡惠民项目变为村民点单配送的项目,目前看效果很好。

与威海同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市,对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十分看重。这几年,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为摸清百姓需求,实施文旅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现在,当地已搭建起电话、网络、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调研5个问需渠道,常态化了解群众文旅需求,促进文旅精准供给。2020年9月至11月,烟台集中开展“百日文旅服务大问需”活动,分批次召开问需座谈会24场,文旅系统走访调研16区(市)159个镇(街),回收调查问卷超过1万份。

实事求是至关重要

山东省文化馆是齐鲁大地推动艺术普及的“龙头”单位。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山东省文化馆的使命责任。但知易行难,真正将“喜闻乐见”落地并不容易。

“不能回避,当下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受众、活动形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用老眼光来服务现代群众,是‘刻舟求剑’般的行为。”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赵新天介绍,馆内一直提醒业务骨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必须实事求是。比如,前几年广场舞一下火起来,馆内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成绩显著。但广场舞主要受众群不包括青少年,山东省文化馆的服务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仍然有限,这是短板,不能视而不见。

实事求是已成为山东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关键词。10年前,各地文化部门关心场馆有多大面积、一年有多少场下乡演出等;10年后的今天,山东各地文旅部门更多地关注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在潍坊,当地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否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议事日程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所需必要经费是否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按时拨付,文化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是否按需配备、充实稳定,公共文化工作目标、岗位、服务责任制等有关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星级评定重要指标。

山东省图书馆读者耿川惠认为,近些年,山东对公共文化服务愈发重视,投入也大幅提高。希望能将实事求是的理念坚持下去,始终围绕百姓需求做文章,避免做一些“应付差事”的“形象工程”。

融合发展不等不靠

今年“世界读书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的意见》。这是一份各界期待已久的文件,也是业内极具创新意义的举措。

根据上述文件,自2021年开始,山东将按照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原则,确定年度建设计划。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16市每市建成不少于50家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打造15分钟城乡阅读圈,形成覆盖全城、布局合理、方便快捷、全民共享的城乡书房服务网络。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负责人表示,作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城乡书房应在承担阅读推广功能的同时,打造地方的文旅地标。

山东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显世认为,“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认清融合发展的趋势,充分把握本领域的特点,积极与科技、旅游等相融合,以更亲民的姿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哪些可以融?融到什么程度?系列问题摆在面前,山东文旅系统不等不靠,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而所有的制度设计和规划意见,都紧紧围绕“百姓需要,百姓满意”。

山东省吕剧院院长孙香兰介绍,这两年,剧院着力打造“吕剧+”文旅融合新体验项目。外地游客购买演出门票后,不仅可欣赏吕剧名角的演出,还能到剧院的排练场所,穿上演出服装体验,并跟吕剧名家学唱山东地方戏。

“一个个创意、一项项政策,最终的评价指标都是乡亲们是否‘买账’。”王磊说,未来5年,山东将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按照“统筹建设、共建共享”理念,“拆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围墙,降低门槛,让齐鲁大地的群众真正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山东:让乡亲们都成为“文化服务品鉴师”

发布时间:2021-05-17

66岁的退休体育教师杨丰年,如今一周要去济南市图书馆两三次,给自己借书,也给小孙子借书。他说:“我们这样年龄的人,非常珍惜宝贵的看书机会。更何况,现在的图书馆这么舒适,仿佛一切都围绕读者需求来建。”

一切工作围绕群众需求,正是近些年山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神器”。从服务原则精准化,到服务内容现代化,再到服务方式规范化,山东各地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聚力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有意识地将全省超一亿乡亲培养成“文化服务品鉴师”。

以人为本不仅是口号

山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非没有走过弯路,过去,因为理念陈旧等原因,部分地市、县(区)的文化服务尽管年年开展,但普遍存在吸引力不强、供给一刀切等问题,影响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最近5年是山东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推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5年。聚焦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经过系统调查研究,决定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说,从方案策划到内容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得考虑群众的切身感受。

5月9日傍晚,威海荣成市大鱼岛村,数十位老人和孩子聚在一起,正在练习渔家大鼓。不远处的海面,是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海上田野”。村中几位曾经“叱咤海上”的老船长告诉记者,真高兴看到渔家大鼓重新在村中传承,这对保持和发扬渔家的拼搏精神有好处。

渔家大鼓在大鱼岛再次出现,离不开威海的文化公益创投项目。2019年起,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针对基层文化阵地不活跃的现实问题,探索开展文化公益创投项目。财政出少量资金,遴选社会组织,后者到乡村调研,结合乡亲需求和社会组织特长,开展“一对一”活动辅导。辅导内容既包括书画培训等传统项目,也有非遗技能拓展等新兴业态。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公共服务研究人员郭剑雄说,文化公益创投的本质是坚持品质发展、开放发展,将传统的下乡惠民项目变为村民点单配送的项目,目前看效果很好。

与威海同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市,对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十分看重。这几年,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为摸清百姓需求,实施文旅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现在,当地已搭建起电话、网络、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调研5个问需渠道,常态化了解群众文旅需求,促进文旅精准供给。2020年9月至11月,烟台集中开展“百日文旅服务大问需”活动,分批次召开问需座谈会24场,文旅系统走访调研16区(市)159个镇(街),回收调查问卷超过1万份。

实事求是至关重要

山东省文化馆是齐鲁大地推动艺术普及的“龙头”单位。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山东省文化馆的使命责任。但知易行难,真正将“喜闻乐见”落地并不容易。

“不能回避,当下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受众、活动形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用老眼光来服务现代群众,是‘刻舟求剑’般的行为。”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赵新天介绍,馆内一直提醒业务骨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必须实事求是。比如,前几年广场舞一下火起来,馆内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成绩显著。但广场舞主要受众群不包括青少年,山东省文化馆的服务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仍然有限,这是短板,不能视而不见。

实事求是已成为山东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关键词。10年前,各地文化部门关心场馆有多大面积、一年有多少场下乡演出等;10年后的今天,山东各地文旅部门更多地关注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在潍坊,当地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否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议事日程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所需必要经费是否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按时拨付,文化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是否按需配备、充实稳定,公共文化工作目标、岗位、服务责任制等有关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星级评定重要指标。

山东省图书馆读者耿川惠认为,近些年,山东对公共文化服务愈发重视,投入也大幅提高。希望能将实事求是的理念坚持下去,始终围绕百姓需求做文章,避免做一些“应付差事”的“形象工程”。

融合发展不等不靠

今年“世界读书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的意见》。这是一份各界期待已久的文件,也是业内极具创新意义的举措。

根据上述文件,自2021年开始,山东将按照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原则,确定年度建设计划。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16市每市建成不少于50家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打造15分钟城乡阅读圈,形成覆盖全城、布局合理、方便快捷、全民共享的城乡书房服务网络。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负责人表示,作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城乡书房应在承担阅读推广功能的同时,打造地方的文旅地标。

山东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显世认为,“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认清融合发展的趋势,充分把握本领域的特点,积极与科技、旅游等相融合,以更亲民的姿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哪些可以融?融到什么程度?系列问题摆在面前,山东文旅系统不等不靠,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而所有的制度设计和规划意见,都紧紧围绕“百姓需要,百姓满意”。

山东省吕剧院院长孙香兰介绍,这两年,剧院着力打造“吕剧+”文旅融合新体验项目。外地游客购买演出门票后,不仅可欣赏吕剧名角的演出,还能到剧院的排练场所,穿上演出服装体验,并跟吕剧名家学唱山东地方戏。

“一个个创意、一项项政策,最终的评价指标都是乡亲们是否‘买账’。”王磊说,未来5年,山东将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按照“统筹建设、共建共享”理念,“拆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围墙,降低门槛,让齐鲁大地的群众真正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