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滕州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
枣庄:滕州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

首页 > 行业资讯

枣庄:滕州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1-05-18

近年来,枣庄市滕州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管齐下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王学仲艺术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墨砚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滕州博物馆和汉画像石馆成功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唯一拥有2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县级市。

一是增强文物保护力量。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强文物保护传承机构力量建设,在保留市文物局的基础上,整合市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市旅游集散中心组建市文创旅游产业促进中心,加挂市文物保护传承中心牌子,为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将滕州市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更名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为副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市美术馆(王学仲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升格为副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中,滕州博物馆编制由32个增加到44个,汉画像石馆编制由7个增加到26个,王学仲艺术馆编制由8个增加到12个。

二是加强发掘田野考古勘探。田野考古勘探发掘成果丰硕,顺利完成薛国故城、北辛遗址、前掌大遗址、岗上遗址、滕国故城、西康留遗址等重点大遗址考古勘探工作,全面摸清了各遗址分布范围、分布状况以及重要遗迹功能布局。岗上遗址作为海岱地区发现的大汶口时期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成功晋升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大韩东周墓地发掘出土各类珍贵文物4000余件,西孟庄遗址首次发现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结构清晰的龙山文化基层聚落,大韩东周墓地、西孟庄遗址顺利入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母祖山采石场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遗存面积最大、原始刻痕保存最清晰的汉代采石场遗址,属于山东地区首见、国内亦极少发现,填补了汉代采石手工业研究的空白。

三是提升文博场馆服务功能。持续推动“一塔六馆”博物馆集群提档升级,投入3亿元,高标准完成王学仲艺术馆、墨子鲁班纪念馆、墨砚馆升级改造。投资2.1亿元的滕州博物馆新馆全面建成开放,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打造了滕州城市文化地标和城市文化会客厅。策划推出“惟薛有序 于斯千年——古薛国历史文化展”“汉人之魂——中国滕州汉画像石拓片美国纽约展”等一批主题大展和精品展览。墨子纪念馆、汉画像石馆成功创建3A级景区,王学仲艺术馆成功创建2A级景区。目前滕州一二级博物馆达到6座,滕州成为全国拥有一二级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县级市。

四是加强文物重点项目保护。坚持规划先行,扎实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委托专业机构编制薛国故城、北辛遗址、前掌大遗址、岗上遗址、滕国故城、西康留遗址、官桥村南墓群、皇陵旧址等古遗址保护规划及展示方案。累计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9000余万元,先后组织实施53项文物保护重点项目。薛国故城一期保护、北辛遗址保护与整治、官桥村南墓群保护展示等工程顺利完工。积极抢救濒危历史建筑,陆续完成龙泉塔、老县衙、王家祠堂、刘氏家祠、张氏祠堂、龙氏旧居、生家大院等31个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工程。特别是鲁中南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落户滕州,为滕州文物事业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科研支撑和技术保障。

五是提升文物安全监管水平。建立建设用地文物保护前置制度,针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与文物保护冲突的问题,实施“先考古,后土地供应”的前置举措,明确市文旅局局长为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凡是建设用地超过两万平方米的项目,第一个发函征求文物部门意见,确保文物部门超前介入,及时监管。积极探索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监管模式,成立薛国故城前掌大遗址保护管理所,加强对薛国故城、北辛遗址和前掌大遗址等3处国保单位的重点保护,辐射周边其他文保单位的日常看管工作。组建文物保护巡查队,选聘文物看护员136名,实现了滕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全覆盖。

六是推进文物保护成果惠民。坚持惠民共享,让文保成果“活”起来。对因产权问题年久失修的第五批省保单位滕县麻风病医院旧址,积极运筹产权转让,投入资金400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四处建筑实施修复,建成滕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滕州市城市历史变迁图片展馆,同时对空白区域进行高标准园林绿化,建成市民休闲健身的“弘道公园”。积极推进山东省首个“乡村文物保护利用进村居”试点工作,深入挖掘乡村文物资源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建成大韩村乡村文物展示馆、东沙河乡村文物展示馆、杨楼村古薛文化馆等乡村文物保护利用场馆12处,不仅方便了群众就地就近参观浏览,而且拉近了与文物保护的距离,激发了认识文物、保护文物、弘扬文化的积极性。


枣庄:滕州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1-05-18

近年来,枣庄市滕州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管齐下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王学仲艺术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墨砚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滕州博物馆和汉画像石馆成功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唯一拥有2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县级市。

一是增强文物保护力量。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强文物保护传承机构力量建设,在保留市文物局的基础上,整合市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市旅游集散中心组建市文创旅游产业促进中心,加挂市文物保护传承中心牌子,为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将滕州市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更名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为副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市美术馆(王学仲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升格为副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中,滕州博物馆编制由32个增加到44个,汉画像石馆编制由7个增加到26个,王学仲艺术馆编制由8个增加到12个。

二是加强发掘田野考古勘探。田野考古勘探发掘成果丰硕,顺利完成薛国故城、北辛遗址、前掌大遗址、岗上遗址、滕国故城、西康留遗址等重点大遗址考古勘探工作,全面摸清了各遗址分布范围、分布状况以及重要遗迹功能布局。岗上遗址作为海岱地区发现的大汶口时期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成功晋升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大韩东周墓地发掘出土各类珍贵文物4000余件,西孟庄遗址首次发现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结构清晰的龙山文化基层聚落,大韩东周墓地、西孟庄遗址顺利入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母祖山采石场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遗存面积最大、原始刻痕保存最清晰的汉代采石场遗址,属于山东地区首见、国内亦极少发现,填补了汉代采石手工业研究的空白。

三是提升文博场馆服务功能。持续推动“一塔六馆”博物馆集群提档升级,投入3亿元,高标准完成王学仲艺术馆、墨子鲁班纪念馆、墨砚馆升级改造。投资2.1亿元的滕州博物馆新馆全面建成开放,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打造了滕州城市文化地标和城市文化会客厅。策划推出“惟薛有序 于斯千年——古薛国历史文化展”“汉人之魂——中国滕州汉画像石拓片美国纽约展”等一批主题大展和精品展览。墨子纪念馆、汉画像石馆成功创建3A级景区,王学仲艺术馆成功创建2A级景区。目前滕州一二级博物馆达到6座,滕州成为全国拥有一二级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县级市。

四是加强文物重点项目保护。坚持规划先行,扎实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委托专业机构编制薛国故城、北辛遗址、前掌大遗址、岗上遗址、滕国故城、西康留遗址、官桥村南墓群、皇陵旧址等古遗址保护规划及展示方案。累计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9000余万元,先后组织实施53项文物保护重点项目。薛国故城一期保护、北辛遗址保护与整治、官桥村南墓群保护展示等工程顺利完工。积极抢救濒危历史建筑,陆续完成龙泉塔、老县衙、王家祠堂、刘氏家祠、张氏祠堂、龙氏旧居、生家大院等31个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工程。特别是鲁中南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落户滕州,为滕州文物事业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科研支撑和技术保障。

五是提升文物安全监管水平。建立建设用地文物保护前置制度,针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与文物保护冲突的问题,实施“先考古,后土地供应”的前置举措,明确市文旅局局长为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凡是建设用地超过两万平方米的项目,第一个发函征求文物部门意见,确保文物部门超前介入,及时监管。积极探索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监管模式,成立薛国故城前掌大遗址保护管理所,加强对薛国故城、北辛遗址和前掌大遗址等3处国保单位的重点保护,辐射周边其他文保单位的日常看管工作。组建文物保护巡查队,选聘文物看护员136名,实现了滕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全覆盖。

六是推进文物保护成果惠民。坚持惠民共享,让文保成果“活”起来。对因产权问题年久失修的第五批省保单位滕县麻风病医院旧址,积极运筹产权转让,投入资金400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四处建筑实施修复,建成滕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滕州市城市历史变迁图片展馆,同时对空白区域进行高标准园林绿化,建成市民休闲健身的“弘道公园”。积极推进山东省首个“乡村文物保护利用进村居”试点工作,深入挖掘乡村文物资源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建成大韩村乡村文物展示馆、东沙河乡村文物展示馆、杨楼村古薛文化馆等乡村文物保护利用场馆12处,不仅方便了群众就地就近参观浏览,而且拉近了与文物保护的距离,激发了认识文物、保护文物、弘扬文化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