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红杠杠”保护文物,“活脑筋”传承遗产
山东:“红杠杠”保护文物,“活脑筋”传承遗产

首页 > 行业资讯

山东:“红杠杠”保护文物,“活脑筋”传承遗产

发布时间:2021-05-12

文物大省山东在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有了新动作。近日召开的山东省文物工作会议,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悉数参加,并在各市、县设分会场。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对文物要心存敬畏、心有戒惧、心怀尊崇。城乡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决不能占用和损坏文物,更不能以保护为名大拆大建。文物工作,重视就有成效。

近几年,山东在补齐保护短板的同时,创新传承利用方式,文化遗产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法规“撑腰”,关注一线

泰安市宁阳县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于勇在基层文保战线工作37年,早些年的一次经历,让他记忆犹新。

有一年,在制止当地的非法工程建设项目时,于勇接到外地号码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声称:“你儿子在哪里上学,你妻子在哪里上班,都有人盯着。如果你再阻止,就想想后果。”于勇回家后,向妻子说起这件事。妻子听到后,眼里流着泪,嘴上却没说一句话。于勇知道,妻子一直默默顶住压力支持自己。他说,自己从来没有害怕过,因为文物保护有法律保障,文保人必须挺直腰杆。

近年来,山东各级文物部门树牢红线意识,履行好监管责任,织密、扎紧安全网络。同时,深入开展法人违法专项整治,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始终保持对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介绍,山东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文物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提升精细化、精准化、专业化水平,筑牢文物事业发展根基。

这两年,山东打牢文物保护法制基础。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等,严格依法履职。加强城市改造和城镇化建设中文物保护制度设计,推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落实。此外,山东积极推动工作力量向市县文保单位倾斜,加强预防性保护,注重日常养护、巡查和监测,完善“四有”工作,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和安全防护能力。

今年起,山东将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文物执法人员,保持队伍稳定。深化文博事业单位人事和职称制度改革,通过合作交流、办学培训、引进培养、实习锻炼等,培养考古、文物鉴定、文物修复等急需紧缺人才。

增派“兵力”,推动转化

枣庄滕州市近来在文保领域的创新实践,引发广泛关注。在上一轮全市机构改革中,当地保留滕州市文物局。在近期的全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滕州市的文博单位数量和人员编制不减反增,成立了滕州市文物保护传承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对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滕州市美术馆(王学仲艺术馆)进行升格,大幅增加人员编制。同时,滕州组建了枣庄市首支文物保护巡查队,选聘文物看护员136名,探索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实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全覆盖。

“滕州市委、市政府深怀对文物敬畏之心,始终把文物安全摆在首位。”滕州市委书记刘文强说,未来滕州将坚决扛牢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重大政治责任,进一步健全保护管理体系,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过去几年,山东各地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好文旅融合发展平台,加强文物价值挖掘和传播利用,努力推动文物“活”起来。

比如,山东着力完善设施功能、丰富产品供给,把文博场馆打造成为有品位、有体验、有温度的文化客厅。提高策展水平,提升展陈质量,推出更多精品展览。加强智慧博物馆、“文物山东”云展馆建设,增强观众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还聚焦遗产保护“处女地”的合理开发。部分地区推动尚未开放的文保单位实现局部或定时开放,有条件的积极探索夜间开放。开展文物流动展览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提升馆藏文物展出率。加强文物对外交流,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山东篇章”。

红色铺底,聚焦融合

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红色旅游再为山东掀起高潮。烟台市以“胶东红潮·致敬百年”为主线,推出8个系列、20条“红色+”旅游线路,举办红色演出、红色展览、红色宣讲、红色线路等系列红色主题活动,推出“五一假日红色剧场”,烟台大剧院、烟台市京剧院小剧场连续5场红色剧(节)目演出实行一元惠民票价,引发市民、游客观演热潮。临沂市面向中小学生策划红色研学游,让中小学生在参观革命遗迹时接受教育;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利用百年古院落上演红色沉浸体验剧《沂蒙四季》,当地人用方言演当地事,市场反响热烈。

作为革命老区,临沂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目前,临沂市登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8处、馆藏革命文物3177件(套)、馆藏品1.5万余件(套),建有红色专题纪念馆、博物馆24家,9个县列入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临沂市委书记王安德表示,当地注重抢救性挖掘、预防性保护,实施文物普查工程,建立统一数据库,分级分类纳入革命文物名录;实施修缮保护工程,累计投入20亿元,修缮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等文物文博单位20余处;实施抢救挖掘工程,从“人、迹、址”角度对革命遗存进行保护,公布市级抗战遗址201处、红色堡垒村(镇)85处。下一步,临沂将以创建沂蒙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为抓手,开发革命文物“智慧云”系统,谋划实施一批修缮保护项目,加强对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管理,保持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王磊介绍,“十四五”期间,山东将把更多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纳入旅游参观线路,大力发展研学旅游、红色旅游、遗产旅游。推进文博创意产品开发,打造一批富有山东特色的原创精品。


山东:“红杠杠”保护文物,“活脑筋”传承遗产

发布时间:2021-05-12

文物大省山东在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有了新动作。近日召开的山东省文物工作会议,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悉数参加,并在各市、县设分会场。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对文物要心存敬畏、心有戒惧、心怀尊崇。城乡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决不能占用和损坏文物,更不能以保护为名大拆大建。文物工作,重视就有成效。

近几年,山东在补齐保护短板的同时,创新传承利用方式,文化遗产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法规“撑腰”,关注一线

泰安市宁阳县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于勇在基层文保战线工作37年,早些年的一次经历,让他记忆犹新。

有一年,在制止当地的非法工程建设项目时,于勇接到外地号码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声称:“你儿子在哪里上学,你妻子在哪里上班,都有人盯着。如果你再阻止,就想想后果。”于勇回家后,向妻子说起这件事。妻子听到后,眼里流着泪,嘴上却没说一句话。于勇知道,妻子一直默默顶住压力支持自己。他说,自己从来没有害怕过,因为文物保护有法律保障,文保人必须挺直腰杆。

近年来,山东各级文物部门树牢红线意识,履行好监管责任,织密、扎紧安全网络。同时,深入开展法人违法专项整治,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始终保持对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介绍,山东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文物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提升精细化、精准化、专业化水平,筑牢文物事业发展根基。

这两年,山东打牢文物保护法制基础。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等,严格依法履职。加强城市改造和城镇化建设中文物保护制度设计,推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落实。此外,山东积极推动工作力量向市县文保单位倾斜,加强预防性保护,注重日常养护、巡查和监测,完善“四有”工作,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和安全防护能力。

今年起,山东将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文物执法人员,保持队伍稳定。深化文博事业单位人事和职称制度改革,通过合作交流、办学培训、引进培养、实习锻炼等,培养考古、文物鉴定、文物修复等急需紧缺人才。

增派“兵力”,推动转化

枣庄滕州市近来在文保领域的创新实践,引发广泛关注。在上一轮全市机构改革中,当地保留滕州市文物局。在近期的全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滕州市的文博单位数量和人员编制不减反增,成立了滕州市文物保护传承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对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滕州市美术馆(王学仲艺术馆)进行升格,大幅增加人员编制。同时,滕州组建了枣庄市首支文物保护巡查队,选聘文物看护员136名,探索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实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全覆盖。

“滕州市委、市政府深怀对文物敬畏之心,始终把文物安全摆在首位。”滕州市委书记刘文强说,未来滕州将坚决扛牢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重大政治责任,进一步健全保护管理体系,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过去几年,山东各地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好文旅融合发展平台,加强文物价值挖掘和传播利用,努力推动文物“活”起来。

比如,山东着力完善设施功能、丰富产品供给,把文博场馆打造成为有品位、有体验、有温度的文化客厅。提高策展水平,提升展陈质量,推出更多精品展览。加强智慧博物馆、“文物山东”云展馆建设,增强观众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还聚焦遗产保护“处女地”的合理开发。部分地区推动尚未开放的文保单位实现局部或定时开放,有条件的积极探索夜间开放。开展文物流动展览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提升馆藏文物展出率。加强文物对外交流,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山东篇章”。

红色铺底,聚焦融合

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红色旅游再为山东掀起高潮。烟台市以“胶东红潮·致敬百年”为主线,推出8个系列、20条“红色+”旅游线路,举办红色演出、红色展览、红色宣讲、红色线路等系列红色主题活动,推出“五一假日红色剧场”,烟台大剧院、烟台市京剧院小剧场连续5场红色剧(节)目演出实行一元惠民票价,引发市民、游客观演热潮。临沂市面向中小学生策划红色研学游,让中小学生在参观革命遗迹时接受教育;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利用百年古院落上演红色沉浸体验剧《沂蒙四季》,当地人用方言演当地事,市场反响热烈。

作为革命老区,临沂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目前,临沂市登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8处、馆藏革命文物3177件(套)、馆藏品1.5万余件(套),建有红色专题纪念馆、博物馆24家,9个县列入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临沂市委书记王安德表示,当地注重抢救性挖掘、预防性保护,实施文物普查工程,建立统一数据库,分级分类纳入革命文物名录;实施修缮保护工程,累计投入20亿元,修缮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等文物文博单位20余处;实施抢救挖掘工程,从“人、迹、址”角度对革命遗存进行保护,公布市级抗战遗址201处、红色堡垒村(镇)85处。下一步,临沂将以创建沂蒙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为抓手,开发革命文物“智慧云”系统,谋划实施一批修缮保护项目,加强对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管理,保持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王磊介绍,“十四五”期间,山东将把更多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纳入旅游参观线路,大力发展研学旅游、红色旅游、遗产旅游。推进文博创意产品开发,打造一批富有山东特色的原创精品。